清包工转包工程款抵扣

在线问法 时间: 2024.01.09
402

清包工简易征收可以抵扣吗

1、清包工简易征收开具的发票,对于清包工单位本省来说,进项税额是不可以抵扣的。

2、简易计税进项税不可以抵扣。用于简易计税方法计税项目、免征增值税项目、集体福利或者个人消费的购进货物、加工修理修配劳务、服务、无形资产和不动产。

3、简易办法征收增值税是不允许用增值税专用发票抵扣进项税款的。根据增值税暂行条例的规定,按简易办法计算增值税额,不得抵扣进项税额。但是不同的情形,可以享受减半征收的优惠政策,纳税人可以关注相应的税收优惠政策。

4、而取得该项业务发票的购买方,只要业务对应的用途不在税法规定不允许抵扣范围内,就可以认证抵扣当月销项税额。

5、一般纳税人以清包工方式提供的建筑服务,可以选择适用简易计税方法计税。以清包工方式提供建筑服务,是指施工方不采购建筑工程所需的材料或只采购辅助材料,并收取人工费、管理费或者其他费用的建筑服务。

工程款进项税怎么抵扣

1、法律主观:工程发票可以抵扣。作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的施工单位,向一般纳税人的建设单位开具的增值税专用发票,建设单位可以抵扣增值税进项税额。工程发票,可以直接或通过折旧费,抵扣企业所得税应税收入。

2、收到建筑业工程款的进项是可以抵扣的。筑业营改增后,凭取得的增值税专用发票可以抵扣,可以抵扣的项目:建筑公司提供的劳务进项税,含包工包料的工程款,买材料的进项税,日常办公费用的进项税。

3、企业支付工程款后,收到对方开具的增值税专用发票,企业可以正常进行抵扣。

4、其取得的发票为专用发票,其次,该业务的进项税额必须是可以抵扣的范围,比如工程项目所购买的原材料的分录如下,借:工程施工—合同成本—材料费,应交税费—应交增值税—进项税额,贷:应付账款等。

5、首先,开出去工程款9%的发票,购进材料取得13%的发票,不会出现税务局倒找税钱的问题,这一点毫无质疑。建筑企业开具9%的增值税发票,执行的是一般计税法。应交增值税=销项税-进项税。

一般纳税人取得清包工简易征收3%专票能否抵扣

1、%简易征收不可以抵扣。根据百度律临查询,用于简易计税方法计税项目、免征增值税项目、集体福利或者个人消费的购进货物、劳务、服务、无形资产和不动产,进项税额不得从销项税额中抵扣。

2、受票方也能进行认证抵扣。一般纳税人以清包工方式提供的建筑服务,可以选择适用简易计税方法计税,征收率3%。可以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。一般纳税人选择适用简易计税方法计税的,不能抵扣进项税额。

3、以清包工方式提供建筑服务,可以选择适用简易计税方法,按3%征收率计税,但不能抵扣进项税额。

4、综上所述,并不是所有的3%的增值税发票都可以抵扣,必须要取得一定的条件才能抵扣。而与17%的增值税发票在内容,使用主体,印制要求都有所不同。

5、所以按照进销项的方法核算增值税应纳税额后税负过高,因此对特殊的行业采取按照简易征收率征收增值税。对于开票方来说,开出简易征收的发票,不能抵扣。对于受票方来说,如果对方开具的专用发票,则可以抵扣。

工程转包可以抵扣进项税吗

1、法律主观:工程发票可以抵扣。作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的施工单位,向一般纳税人的建设单位开具的增值税专用发票,建设单位可以抵扣增值税进项税额。工程发票,可以直接或通过折旧费,抵扣企业所得税应税收入。

2、在建工程里的进项税能抵扣吗?这个是可以抵扣的。只要是正规的增值税专用发票是完全可以抵扣的。但是抵扣之前需要做认证,可以上税务局去认证,也可以自己在办公室通过电脑上网。进入税务局的系统进行认证。

3、进项税额计算公式:进项税额=运输费用金额×扣除率。《增值税暂行条例》第八条纳税人购进货物或者接受应税劳务支付或者负担的增值税额,为进项税额。

4、小于0不用交增值税,差额是留抵下期。可以抵扣多少主要看进项专票上的税额是多少;简易计税,这种情况是不可以抵扣进项税的,按收入的3%缴纳增值税。常见简易征收小规模,建筑清包工,营改增前老项目。

建筑企业常见的几种进项税额抵扣情形

纳税人凭完税凭证抵扣进项税额的,应当具备书面合同、付款证明和境外单位的对账单或者发票。资料不全的,其进项税额不得从销项税额中抵扣。

法律主观:工程发票可以抵扣。作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的施工单位,向一般纳税人的建设单位开具的增值税专用发票,建设单位可以抵扣增值税进项税额。工程发票,可以直接或通过折旧费,抵扣企业所得税应税收入。

纳税人购进货物或者接受应税劳务(以下简称购进货物或者应税劳务)支付或者负担的增值税额,为进项税额。下列进项税额准予从销项税额中抵扣:(一)从销售方取得的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的增值税额。

一是房屋、建筑物不得抵扣进项税额,不管是否与生产经营有关的房屋、建筑物,均不得抵扣。二是用于不动产的固定资产在建工程不允许抵扣进项税额。

【版权声明】部分文章和信息来源于互联网、律师投稿,刊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学习之目的。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,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于本网联系,我们将予以及时更正或删除。【在线反馈】